饲料中抗生素滥用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养殖动物的抗病性降低、致病菌耐药性增强、产品中药物残留、危害食品安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使用抗生素的限制越来越严,对我国出口动物产品的药物残留限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出,已成为世界肉类贸易中重要的技术指标和技术壁垒之一。 因此,开发应用无药残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已迫在眉睫。
微生态制剂的开发与利用恰恰解决了上述问题。微生态制剂(Microecological Preparation)又叫益生素、生菌剂、促生素、利生素、活菌制剂,是在微生物理论指导下,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促生长物质的制剂。微生态制剂是利用微生物之间的相互拮抗、共生和互生的关系,以及这些微生物所具有的产酸,降解蛋白质,分解糖和脂肪,降解 NH3和H2S等功能而发挥其抑制病原微生物,分解饲料中蛋白质为多肽或氨基酸,降解水中残留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等。它是一种天然的生物活性制剂,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无药物残留,通过促进肠道内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来调整维持胃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生长的目的。同时,这些微生物还可产生促生长因子、多种消化酶和维生素,进而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动物的生长繁殖。此外,这些微生物还能产生免疫调节因子和干扰素等免疫活性物质,刺激肠道局部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是一类新型绿色环保药物,有望替代抗生素。
最早研究和应用畜禽微生态制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蒙哈德首先发现使用乳酸杆菌饲喂仔猪可有效的增加仔猪的体重并改善仔猪的身体健康。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使用微生态制剂,使用效果非常明显,显现出抗生素无法比拟的优点。80年代,微生态制剂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并逐渐被世人所认可。特别是近十年来,微生态制剂的发展尤其迅速。美国FDA规定:允许用作益生素的微生物有42种。我国农业部(2003) 公布的的可直接饲喂动物的饲料级微生物添加剂菌种有枯草芽孢杆菌、干酪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蜡样芽孢杆菌、乳酸球菌和酵母菌等15种。
理想的微生态制剂的菌株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 对宿主无害,不与病原微生物杂交;
② 对胆汁及强酸具有强耐受性;
③ 发酵过程产生抑制菌物质及乳酸等代谢产物;
④ 在体内易增殖;
⑤ 加工处理后仍有高存活率;
⑥ 即使混合在饲料中室温下也能存活很久等。
版权所有优默(杭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浙ICP备19035223号-1